节日庆典中秋节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通用8篇)

本文已影响 9.09K人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1

中秋冷知识——拜月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通用8篇)

要知道,古时候的中秋和如今的中秋并非同一概念。在节假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假日。尽管如此,这一天,也是唐代“小姐姐”们的狂欢日。当时,“女子拜月”就像是自拍一样的仪式感。后来,唐代女性的“拜月”风俗逐渐成为中国女性共有的中秋节风俗,希望“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冷知识——古人的中秋Freestyle

在文化大盛的唐宋时期,赏月和写诗成了古人们的中秋保留项目。文人雅士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宋代文豪苏轼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有月下的意气风发,也有月下的“宝宝心里苦”。《八月十五夜月》《月夜忆舍弟》……

“诗圣”杜甫可以说是月夜思乡第一人,不是因战事滞留外地,便是被朝廷安排到异地上班,打不破“月圆人难圆”的魔咒。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2

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

中秋拜月的仪式流程

1、沐浴更衣沐浴,穿上汉服。

2、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3、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4、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读祝

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7、焚祝文及月光纸

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8、拜月

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9、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均分月饼和西瓜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饮宴

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3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和美中秋,人月两圆。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里,中秋,是一个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完美融合的节日,是一个温柔漫溢得最不像农耕节日的节日。月饼里的香气也好、高速路的喧嚣也罢,人伦亲情才是这个节日“C位”上的正咖。美好生活的小确幸,家国两旺的大团圆,叫人眼里有光、让人心里生暖。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等契机,传统节日文化亦迎来热火朝天的“复活季”。涵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便是水磨的点滴功夫。20xx年的中秋来临之际,各地亦是举办了诸多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广西举办了第十届“我邀明月颂中华”爱国诗词诵读大赛决赛,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到来之际,为民众献上了一场诗词盛宴;比如山东景区在中秋节期间组织了拜月、赏秋、享半价等活动……从社区到学校,从农村到街头,浓浓的文化味、热辣的中国风,在线上线下的普天同乐中,营造出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我们的节日”。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4

有关中秋之说,始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亦有人说,“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因此中秋节或是古人“秋报”遗传下的习俗。总之,千百年来,传统的祭祀文化、悠久的农耕传统,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拜月娘、放天灯、纵情对歌、吃月饼等习俗中,承续着中华文明的“合和”之义。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节日,这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有家方有国——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浩荡家风、和睦家庭,是国家和民族的坚实基础。其二,春华秋实。奋斗的新时代,澎湃的新长征,总是先有春日的辛勤耕耘,后才有秋天的累累硕果。所谓“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诸事圆满的朴素愿望,而这,来自于坐享难成、奋斗得福的信仰。或因如此,自20xx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这是中国人的节日,这是最圆满的时分。受中华文化影响,中秋甚至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大江南北,以月之盈圆兆人之团圆,思乡念亲、祭拜祈福,从仪式到内容,从民风民俗到文化遗产——中秋,就这么写满中国故事、传颂中国声音。

中秋佳节,阖家欢聚。不如,就让我们过个有传统仪式感的中秋节吧。一路沿袭,一路传承,在仪轨仪式中感受赓续不绝的情怀、感念、文化,体验绵延千古的习俗、活动、历程。只是,我们还须记得:据20xx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有2.44亿流动人口。他们打拼在外,他们背井离乡,团圆,或者还是个奢侈品。因此,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中秋不仅有月饼,让公共文化服务在节日里有更多作为上的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不能总是停留在网上、怀旧在虚拟空间。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5

民俗周村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周村古商城融合着百年商业文化的积淀,所以体验民俗,非此莫属。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6

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将古老的节日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创新过节方式。如有些地市广泛开展中秋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节日文化涵养孩子们的爱家情怀和爱国热情;组织中秋诗词朗诵比赛活动,使大家从古诗古韵中感受中秋文化的魅力、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组织节日送爱心活动,给孤残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送去关爱与温暖,大力弘扬中华孝善美德,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小朋友做灯笼、穿汉服,体验中秋传统民俗。这些活动不仅营造了祥和愉悦的节日氛围,也让参与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让传统节日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活力。

中秋节,不妨多一些仪式感,在仪式感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让传统文化精髓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提振我们的精神力量。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弘扬和传承我们的节日至关重要。过好中秋节,不仅可以传承优秀历史传统,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赏月、拜月、祭月、吃月饼,以庄重的仪式感过好中秋节,展示它的内在魅力,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了解中秋节,重视中秋节,珍惜中秋节,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将中秋节的节日文化代代传承,经久不息。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8

中秋之夜,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在《红楼梦》中,每逢中秋之夜,阖府上下都要吟诗作赋,设宴赏月,延续至今。在普通百姓中,中秋佳节都有吃月饼、拜月、看花灯等传统习俗,远在他乡的游子即使不能回家与父母团圆,也一定会打个电话送上祝福。中秋节是农历秋季中间月份的正中,即“八月十五”,也是月亮最圆的一天,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在国人心中,中秋节就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蕴含的文化也是以“团圆”为核心之意的文化,并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的中秋节,时值我国首届农民丰收节之际,中秋节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祈盼五谷丰登、生活和美,是民众心中最朴素的心愿。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