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河南导游词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精选17篇)

本文已影响 2.24W人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

所建是明清重修的。佛龛内的三尊圣佛,皆盘双膝于莲花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尊称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给人以庄严圣洁之感。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对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值得一提的是:大雄空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24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采用夹干漆造像工艺,为传世文物瑰宝。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一套是白马寺等之宝。殿内天相月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的两侧,还各有三条龙,大鹏鸟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祖告状,如来从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爱如来保护,不再担心爱大鹏鸟的伤害了。如来又运用神通,让贡品变化无限多,让贡品代替龙,满足了大鹏鸟的要求,实现双赢,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也就勇于这个故事。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接引殿。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精选17篇)

据说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功课,可由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正中主佛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作接引状,左手指西方“极乐世界“两侧分别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西方三圣“,为清代泥塑。接引殿在日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最晚最小的建筑。

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汉明帝刘庄小时候曾在此避暑,后来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白马寺最后一重殿眦卢阁。整个台上以眦卢阁为中心,周围配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院落,为明代重修,殿内佛坛上中间为眦卢遮那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眦卢佛是佛教中一具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两侧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华严三圣”,清凉台两侧建有藏经阁和法空阁,分别供奉泰国送的中华吉佛和印度前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朋友,导游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现在给大家15分钟自由活动进间,15分钟后大门口集合,请大家抓紧时间。好了,自由活动吧!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2

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__年6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景区。

话说到这里,白马寺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记清我们停车的位置和车牌号码及集合的时间,地点。随我下车去参观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吧!白马寺游览示意图及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便来到了白马寺的山门前了。寺前的这两匹白马,是宋江代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他们置于山门前。我们看到的这座山门呢,始建于明代,1981年翻修顶部,“白马寺”三个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赵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这三个洞称“三解脱门”即无作门,无相门和空门。现在清各位随我进入白马寺。在我的左手侧有鼓楼,右手侧有钟楼。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分别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他们共同译出了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参观了。请大家随我直接进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左手握布带,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品。要告诉大家的是啊,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后,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使人们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四周贡奉的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一,西方广目,南方增长一龙,北方多闻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风调调雨顺。四大天王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东西两侧,有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水“,而白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河南白马寺导游词4

这尊面北泥像佛为韦驮天将,被称做“护法神“,著武将装,立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的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摩侵扰的任务,为清代泥塑。第年农历四月份,树上开满了晶莹洁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随我继续向前走,参观白马寺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朋友们,我们现在便进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现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内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天人共七尊。主佛释迦牟尼佛,坐须弥座上,像高2.4米,据说这是他不语说法时的样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无量”。释迦牟尼左侧为大弟子摩汤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在侧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识,被称“多闻第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手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阳行圆满,功过天地,以“行愿”著称。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圣”。东西待立的两位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由此而来。还告诉大家的是大佛殿东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钟,殿西南角为大法鼓。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下一个殿——大雄殿。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3

各们朋友们,我们今天参观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千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创办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座提道声,被佛教界尊称是“祖庭”和“释源”。“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提到白马寺呢,我想大家的脑海里会更清晰的浮现出唐僧取经的那匹白马吧,那告诉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呢!

说到“白马寺”三个字,大家会问,既然不是白龙马的马,又为什么叫“白马寺”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国封建社会交外机构鸿胪寺的“寺”,后来成为我国的寺院的通称。白马寺呢,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白马驮经的故事。在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晚上,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博学的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离开洛阳,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汉)遇到印度高僧摄摩滕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诚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像,佛经返回国都洛阳。汉明帝见之非常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4

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__年6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景区。

话说到这里,白马寺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记清我们停车的位置和车牌号码及集合的时间,地点。随我下车去参观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吧!白马寺游览示意图及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便来到了白马寺的山门前了。寺前的这两匹白马,是宋江代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他们置于山门前。我们看到的这座山门呢,始建于明代,1981年翻修顶部,“白马寺”三个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赵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这三个洞称“三解脱门”即无作门,无相门和空门。现在清各位随我进入白马寺。在我的左手侧有鼓楼,右手侧有钟楼。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分别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他们共同译出了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参观了。请大家随我直接进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左手握布带,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品。要告诉大家的是啊,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后,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使人们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四周贡奉的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一,西方广目,南方增长一龙,北方多闻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风调调雨顺。四大天王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东西两侧,有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水“,而白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5

下午三点半,我们一家到达了白马寺森林公园,高耸挺拔的树木成群结队,山路如卧龙般弯弯曲曲,游乐场多的如鸿雁一般数不胜数,水平如镜般的湖面温文尔雅……

我门下车后首先去登山,一层一层的阶梯,弯弯曲曲的山路,令人向往的林荫小道……一切都是那样诱人。

登山开始了,我一步一步地走,一节一节的爬楼梯。时而欢快,时而蹦跳;时而快步追姐姐,时而坐在亭子里欣赏着田园小憩,这儿真美,数不清的绿色森林,数不清的银色湖泊,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爬山时见到那一只只的蚂蚁,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脚步,生怕伤害了他们;遇到野兔时,我屏住了呼吸,生怕吓跑他;遇到飞禽时我不去伤害她,因为我知道它只有自由时才会快乐。数不清我走了多少路,多少楼梯,多少步;数不清我见到了多少树,多少湖,多少景物。

其中我影响最深刻的是“白马拖缰”这个历史典故,讲述的是一个穷苦少年因家境贫穷,以给老财主砍柴为生,在一个冬季,少年砍完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老人在一旁挨冻,他忘记了老财主的狠毒点火来为老人取暖,又在河里盛了些水,烧热后给老人喝,老人很感激他,便送了他一匹纸马告诉他如果这匹纸马吃到千年谷草就会变成一匹神马,少年回家后,突然狂风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风雪。第二天,财主不顾风雪,威逼着少年进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怀中的纸马,但千年谷草又去哪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毁坏了,他清楚地记得佛像的骨架是用谷草扎成的于是他立刻来到寺院,从佛像里取出一支谷草。怀中的纸马一下就张口吞了下去,摇头摆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炭而归。财主得知后,就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于是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一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白马缰绳拖过的一条山梁至今寸草不生。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看了很多遍,又根据图片理解出了大致意思我不敢说我背下来了,但我敢说大致意思我绝对理解的差不多,因为我知道这是令我受益终身的故事。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6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7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8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9

Dear friends, the next stop we visit today is Baima temple, which is knownas "the first ancient temple in China". Baima temple is located about 12kilometers east of Luoyang Ci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900 years. Baimatemple was founded in 68 A.D. in the 11th year of Yongping in the Eastern HanDynasty. It is the first temple founded by the government after Buddhism was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is the first voice for Buddhism originated from theSouth Asian subcontinent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It ishonored as "ancestral court" and "source of interpretation" by the Buddhistcircles. "Zuting" is the courtyard of the patriarch, and "Shiyuan" is thebirthplace of Buddhism. I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pread and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China and in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en it comes to the White Horse Temple, I think you will have a clearerpicture of the white horse that monk Tang took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What Iwant to tell you is that it took 560 years earlier than monk Tang to takeBuddhist scriptures!

When it comes to "White Horse Temple", you will ask why it is called "WhiteHorse Temple" since it is not the horse of white dragon horse. First of all,let's introduce the word "Temple". The word "Si" originated from the "Si" ofHonglu temple, a diplomatic organization in feudal society, and later became thegeneral name of Chinese temples. In Baima temple, there is a story about Baimatuojing. One night in the seventh year of Yongping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Liu Zhuang, the son of Liu Xiu, spent the night in Nangong. He dreamed that agolden man, who was six feet tall and shining on his head, came from the Westand flew around the palace. The next morning, Emperor Hanming summoned hisministers and told them the dream. The learned Fu Yi said: I heard that there isBuddha in the west, just as you dreamed. After hearing this, Emperor Mingbelieved it, so he sent more than ten people, including Cai Yin and Qin Jing, tothe western regions to seek Buddhist scriptures. CAI and Qin left Luoyang in 65AD and set foot on the road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 In the middle ofDayue's life (today's Afghan), he met with Indian eminent monks photographermoteng and zhufalan, and saw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statues of Sakyamuni. Hesincerely invited the two eminent monks to go to China to promote Buddhism. In67 A.D., the two eminent monks were invited to carry the Buddha statues withwhite horses together with the envoy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Buddhist scriptures returned to Luoyang, the capital of the country. The emperorof Han and Ming Dynasty was very happy to see it and was very polite to the twoeminent monks. He arranged for them to stay in Honglu temple, the officialoffice in charge of foreign affairs at that time. In 68 ad, the Ming emperorordered to build a temple in Luoyang, named "Baima Temple" in memory of Baimatuojing.

In 1961,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d Baima temple as the first batch of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1983, the State Councilannounced Baima temple as the national key Temple of Chinese Buddhism. In June20__, Baima temple was designated as a national 4A scenic spot by the NationalTourism Administration.

So far, the White Horse Temple is here. Please close your Windows, takeyour valuables, and remember where we park, the license plate number, the timeand place of the meeting. Follow me out of the car to visit Baima temple, thefirst ancient temple in China

Tourists, we are now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Gate of Baima temple. The twowhite horses in front of the temple are in front of the tomb of Wei Xianxin, theFuma Duwei of the Song Dynasty. They are two excellent stone carvings of theSong Dynasty. Around 1935, when he was in charge of monk Dehao's reconstructionof Baima temple, he put them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gate. The mountain gate wesee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renovated in 1981. The word "Baima Temple"is the original Chinese Buddhist Association

It was inscribed by the president, Mr. Zhao Xiangchu. The three caves ofShanmen are called "three extrication gates", namely Wuzuo gate, Wuxiang gateand empty gate. Now, please follow me to Baima temple. There is a drum tower onmy left and a clock tower on my right. To the east of the bell tower and to thewest of the drum tower are the tombs of Indian eminent monks shemoteng andzhufalan. Together, they translated the first Chinese Buddhist sutra, forty twochapters. Because of time, we won't visit. Please follow me to the first hall,the heavenly king hall.

Maitreya Buddha is sitting face to face. He is smiling. He holds cloth beltin his left hand and rosary beads in his right hand. It is vivid andinteresting. It is a statue of Ming Dynasty. What I want to tell you is that inthe Buddhist templ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 the first hall is usuallydedicated to Maitreya Buddha. When people enter the Buddhist temples, they firstsee this cheerful image, which makes people feel kind to Buddhism. The fourheavenly kings were worshipped around, holding one kingdom in the East, one eyein the west, one dragon in the south, and one year in the north. The fourheavenly kings mean that the wind and the rain are smooth. The four heavenlykings are clay sculpture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pomegranate trees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ianwang hall. People say that "pomegranates inMay are as red as water", while pomegranates in Baima temple are white.

This northern clay statue Buddha is called "Dharma protector God" becauseit is Wei Tuo's heavenly general. After setting up Maitreya Buddha, it is facingSakyamuni Buddha in the Great Buddha Hall. It is a clay sculpture of the QingDynasty. It is carrying out the task of maintaining the preaching hall andforbidding the invasion of evil demons. In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calendar, the trees are full of crystal white pomegranates. It's really "maypomegranates are as white as snow"!

This is the end of the visit to Tianwang hall. Please follow me and visitthe second major Hall of Baima temple, the Great Buddha Hall. Friends, we areentering the Great Buddha Hall now. The Great Buddha Hall is the main hall inthe temple, where major Buddhist activities are held. The existing Great BuddhaHall was re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are seven statues in the center ofthe hall. One Buddha, two disciples and two Bodhisattvas provide for seven amuni Buddha, the main Buddha, sits on the seat of Xumi, 2.4 meters high. Itis said that this is what he looks like when he does not speak. The characterson the chest of the Buddha indicate that the Buddha is "boundless". On the leftside of Sakyamuni is the eldest disciple motangjiaye. In this "speechlesssaying", only he understood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Buddha, so he burst into asmile. Later, he was promot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disciples of ese Zen Buddhism recommended him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atriarch toinherit Buddhism in India. On the other side is Ananda, the eldest disciple. Heis well-known and knowledgeable, and is known as "the most knowledgeable"ese Zen Buddhism recommends him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atriarch whoinherits Buddhism in India. On the left side of JIAYE is Manjusri Bodhisattva,and on the right side is Prajna Sutra,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profoundknowledge and wisdom. On the right side of Ananda is Puxian Bodhisattva, holdingRuyi hook. Deyang is a perfect person who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heavenand earth, and is famous for "making wishes". Sakyamuni, Manjusri and PuxianBodhisattvas are called "three sages of Sakyamuni". When the Buddha preached thesermon, the two people who supported heaven and man scattered flowers one afteranother in the high sky. I also tell you that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the GreatBuddha Hall is a 2500 Jin Ming Dynasty bell, and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thehall is Dafa drum. Now, please follow me to the next hall, Daxiong hall.

My friends, what we are seeing now is the third hall, Daxiong hall. This isthe Yuan Dynasty

It was rebuil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hree holy Buddhas inthe niche are all kneeling in the lotus sea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che isSakyamuni Buddha, who is respectfully called Mahatma. That is to say, likeHercules, they are powerful and powerful.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solemnityand holiness. On the left side of Sakyamuni is the pharmacist Buddha of the"pure glass world" in the East, and on the right side is Amitabha Buddha, theleader of the "paradise" in the West. The three Buddhas are opposite to Wei Tuoand Wei Li, two Dharma protect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hall are eighteenArhats.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three main Buddhas in daxiongkong hall,the second day generals and the eighteen Arhats are all statues of the YuanDynasty and Maitreya Buddha in Tianwang hall. They were transferred from theGreat Buddha Hall of cining palace in Beijing in 1973. They are made of Jiaganlacquer, which is a treasure of cultural relic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generation. Among them, the 18 Arhats are the only remaining treasures in China,such as Baima temple. In the hall, there are bright lotus patterns painted onthe sky and the moon. The wood carving in the center of the hall is pasted withgold, and there are double-layer niches. In the middle of the upper niche, a rocgolden winged bird is embossed. According to Buddhist legend, there are threedragons on each side of the Dapeng golden winged bird. The Dapeng bird likes toeat dragons, so the dragon has no choice but to complain to the TathagataBuddha. The Tathagata pulls out a bunch of silk from his body and covers adragon with a piece of silk. Since then, the Dragon love Tathagata protection,no longer bear the damage of the beloved Mirs. The Tathagata also used thesupernatural power to make the tribute change infinitely, and let the tributereplace the dragon, 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apengniao and achieve awin-win situation. Both the dragon and the bird are happy, and the design on theBuddhist niche probably has the courage to tell this story. Now please follow meinto the reception hall.

It is said that when Buddhists practic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havecertain lessons, they can be introduced from Amitabha to the Western main Buddha in the center is Amitabha, with the right hand pointing forwardand the left hand pointing to the western "paradise". On both sides areAvalokitesvara and dashizhi Bodhisattva. The three of them are collectivelycalled "three saints of the west" and are clay sculptures of the Qing reception hall was destroyed by fire in the reign of Rizhi and rebuilt inthe reign of Guangxu. It is the latest and smallest building in Baimatemple.

Now, please come with me to the qingliangtai. It is said that Liu Zhuang,emperor of the Han and Ming Dynasties, used to spend the summer here when he wasa child. Later, two Indian eminent monks lived here and translated and preachedthe Scriptures. Here is the translation of forty two chapters. Now we come tocantalu Pavilion, the last important Hall of Baima temple. The center of thewhole stage is cantalu Pavilion, surrounded by monk rooms and veranda, forming aclosed courtyard, which was re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iddle of thetemple is cantaluzana Buddha, which means "great sun Buddha", symbolizing thelight and boundless Buddhism. Cantaluzana Buddha is the highest god of animportant sect in Buddhism. On both sides are Guanyin and dashizhi Bodhisattva,who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three saints of Huayan". On both sides ofqingliangtai are the Sutra Pavilion and the fakongge Pavilion, which arerespectively dedicated to the Chinese Buddha from Thailand and the bronze statueof Sakyamuni from India. My friend, this is the end of the tour guide'sexplanation. Thank you. Now give you 15 minutes to move freely into the room,and gather at the gate in 15 minutes. Please hurry up. All right, free!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0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驰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个地点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安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旧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一定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广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对增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情,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颁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颁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大会儿,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敞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散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感觉真,因此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辞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招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许多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良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3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摆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3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驰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毕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个地点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气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势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适应,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体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履行着保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5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个地点的石榴色彩是白色的,

每至农历四5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雪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5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个地点进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作风。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个地点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来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推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明白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重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广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美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本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异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急忙响起来,这一定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个地点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作风,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光辉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奇,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笼罩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爱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抵触,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奇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全部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安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作风大体雷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珍宝,国内已特别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如今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一定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全部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四周围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来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阻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会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关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显著的反响。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如今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假如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似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奇,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事实上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能够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久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1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xx年的历史。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寺东还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齐云塔。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2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xx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3

各们朋友们,我们今天参观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千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创办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座提道声,被佛教界尊称是“祖庭”和“释源”。“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提到白马寺呢,我想大家的脑海里会更清晰的浮现出唐僧取经的那匹白马吧,那告诉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呢!

说到“白马寺”三个字,大家会问,既然不是白龙马的马,又为什么叫“白马寺”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国封建社会交外机构鸿胪寺的“寺”,后来成为我国的寺院的通称。白马寺呢,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白马驮经的故事。在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晚上,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博学的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离开洛阳,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汉)遇到印度高僧摄摩滕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诚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像,佛经返回国都洛阳。汉明帝见之非常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

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xx年6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景区。

话说到这里,白马寺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记清我们停车的位置和车牌号码及集合的时间,地点。随我下车去参观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吧!白马寺游览示意图及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便来到了白马寺的山门前了。寺前的这两匹白马,是宋江代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他们置于山门前。我们看到的这座山门呢,始建于明代,1981年翻修顶部,“白马寺”三个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赵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这三个洞称“三解脱门”即无作门,无相门和空门。现在清各位随我进入白马寺。在我的左手侧有鼓楼,右手侧有钟楼。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分别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他们共同译出了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参观了。请大家随我直接进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左手握布带,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品。要告诉大家的是啊,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后,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使人们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四周贡奉的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一,西方广目,南方增长一龙,北方多闻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风调调雨顺。四大天王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东西两侧,有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水“,而白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这尊面北泥像佛为韦驮天将,被称做“护法神“,著武将装,立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的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摩侵扰的任务,为清代泥塑。第年农历四月份,树上开满了晶莹洁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随我继续向前走,参观白马寺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朋友们,我们现在便进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现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内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天人共七尊。主佛释迦牟尼佛,坐须弥座上,像高2.4米,据说这是他不语说法时的样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无量”。释迦牟尼左侧为大弟子摩汤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在侧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识,被称“多闻第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手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阳行圆满,功过天地,以“行愿”著称。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圣”。东西待立的两位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由此而来。还告诉大家的是大佛殿东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钟,殿西南角为大法鼓。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下一个殿——大雄殿。

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第三重殿——大雄殿。本为元代

所建是明清重修的。佛龛内的三尊圣佛,皆盘双膝于莲花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尊称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给人以庄严圣洁之感。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对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值得一提的是:大雄空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24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采用夹干漆造像工艺,为传世文物瑰宝。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一套是白马寺等之宝。殿内天相月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的两侧,还各有三条龙,大鹏鸟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祖告状,如来从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爱如来保护,不再担心爱大鹏鸟的伤害了。如来又运用神通,让贡品变化无限多,让贡品代替龙,满足了大鹏鸟的要求,实现双赢,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也就勇于这个故事。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接引殿。

据说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功课,可由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正中主佛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作接引状,左手指西方“极乐世界“两侧分别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西方三圣“,为清代泥塑。接引殿在日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最晚最小的建筑。

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汉明帝刘庄小时候曾在此避暑,后来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白马寺最后一重殿眦卢阁。整个台上以眦卢阁为中心,周围配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院落,为明代重修,殿内佛坛上中间为眦卢遮那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眦卢佛是佛教中一具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两侧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华严三圣”,清凉台两侧建有藏经阁和法空阁,分别供奉泰国送的中华吉佛和印度前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朋友,导游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现在给大家15分钟自由活动进间,15分钟后大门口集合,请大家抓紧时间。好了,自由活动吧!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4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欢迎朋友们再度光临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5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6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景区沿途导游词 篇17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